秋风送爽,天高云淡。走进位于武陵山脉梵净山南麓的江口县官和乡,绿意扑面而来,80.02%的森林覆盖率赋予这里得天独厚的生态底蕴。作为荣获“国家卫生乡镇”称号的“梵净福地”,官和乡并未止步于此。如今,一场名为“两清两改两治理”的环境革命,正让这片绿色家园焕发新的光彩。
官和乡作为典型的劳动力输出地,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在乡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不少农房因长期空置、缺乏修缮,逐渐破败坍塌。这些残垣断壁不仅成为村庄安全的隐患,更成为影响乡村整体面貌和人居环境的突出痛点。
“万事开头难,破局的重点是干部带头、率先垂范。”官和乡政府副乡长任润山介绍,“我们迅速组建工作专班,统筹推进整治工作,并发动全乡干部职员、村‘两委’成员和党员带头开展‘两清’行动。”
在江溪屯村,村民石维前家院角的“杂物山”成了首批整治对象。废旧农具、朽木料堆了五六年,这次在乡工作专班的帮助下彻底清理一空。“这块地空出来后,我打算种上些花草,让院子也靓起来。”石维前指着焕然一新的角落,脸上洋溢着笑容。
同样的变化也发生在泗渡村。村委会旁一处摇摇欲坠的土坯房残墙被顺利拆除,泗渡村村委会主任冉小芬介绍说:“这处危墙存在多年,既影响村容又存在安全风险隐患。拆除后,我们计划将这里改造成群众文娱活动场所,村民们都很支持。”
针对清理出的空间,官和乡创新推行“微改造”理念。在新田村,村民们充分的利用清理出的地块,有的砌起篱笆改建小菜园,有的栽上观赏性花草,打造房前屋后的小花园,为公路沿线增添了勃勃生机。这些“微改造”不仅美化了环境,更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实现“方寸之地”尽显“民生温度”。
“两改”工作直击农村里的生活痛点,不仅是改善人居环境的务实举措,更是推动农民群众传统生活方式深刻变革的重要契机。
为打消群众顾虑,深入推动“改厕”工作,官和乡坚持示范引领与精准服务相结合。一方面,组织村干部和党员率先完成自家厕所改造,建成一批“示范厕”,并组织村民现场观摩,“眼见为实”地感受卫生厕所的便利与洁净。另一方面,组建技术指导服务队,上门为村民讲解改厕政策、规划选址、安装要点,并全程跟踪施工,严把质量关,彻底消除了群众“怕不好用、怕不会用、怕费用高”的疑虑。
“以前的旱厕,夏天蚊蝇乱飞,冬天冷风飕飕。现在的新厕所干净卫生,跟城里一个样!”谈及改厕带来的变化,官和村村民吴大爷连连称赞。近两年,官和乡已完成卫生厕所改造250余户,慢慢的变多的村民用上了无害化、易维护的卫生厕所,实现了从“将就”如厕到“讲究”如厕的根本性转变。
改圈工作同样成效显著。官和乡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开展系统摸排、科学规划,通过建设标准化圈舍有效解决了以往畜禽带来的异味扰民和面源污染问题。目前,全乡已完成示范性圈舍改造5户。
官和乡坚持从机制入手,以垃圾和污水治理为抓手,筑牢长效管护根基,推动乡村生态宜居从“一时美”迈向“持久美”。
污水治理方面,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原则,创新采用“集中处理+生态消纳”相结合的模式——在人口聚集区建设污水处理设备;对居住偏散的农户,则通过生态解决方法,实现污水就地资源化利用。
如今,官和乡溪流清澈、塘堰如镜,一幅水清岸绿的生态画卷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最美底色。
在垃圾治理方面,全面建立“户收、村集、乡转运”的闭环处理体系。全乡102个村民组科学布局分类垃圾桶120余个;组建15名专职保洁员队伍,配备垃圾清运车,实行网格化管理。通过“一日一清运”机制,确保生活垃圾“不过夜、不堆积、不落地”。这一体系的顺畅运转,不仅使乡村环境保持常洁常新,更从源头上有效阻断了蚊蝇滋生和疾病传播途径,让村民切身感受到了“垃圾不落地,乡村更美丽”的实实在在变化。
“以前赶集最头疼,风一吹,塑料袋、包装纸满天飞,脚底下都没处下脚。现在你看,路口巷尾都放着垃圾桶,垃圾车每天准时来清运,集市干干净净的,我们摆摊的心情都舒畅多了!”正在整理摊位的王大姐笑着说道。
环境美了“面子”,更要美“里子”。官和乡将“卫生家庭”建设作为涵养文明乡风、巩固治理成果的重要抓手,推动爱干净、讲卫生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成为一种新风尚。
官和乡通过“组评比、村推荐、乡评定”三级联动机制,扎实开展“卫生家庭”创建评比活动,形成“户户争创、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
泗渡村村民李大姐家院里,物品堆放整齐,厨房灶台洁净,门上“卫生示范家庭”的牌匾格外醒目。“现在村里人都爱干净,评上了示范户,可得继续保持,不然多不好意思。”李大姐的话道出了不少村民的心声。这种“比一比、看一看、学一学”的评比方式,形成了强烈的示范带动效应。目前,全乡已评选出各级示范户11户,一个个整洁美丽的庭院成为点缀乡村的最美风景。
“‘两清两改两治理’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要部署,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关键举措。”官和乡党委书记陈艺说,“我们将坚决扛起政治责任,以这项行动为重要抓手,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全面激发‘自己家园自己管’的内生动力,加快实现从‘环境美’向‘治理优’的深刻转变,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奠定坚实基础。”
从“一处美”到“全域美”,从“一时净”到“持久清”,官和乡的蝶变才起步。在这里,生态美正转化为发展动能,成为乡村振兴最坚实的底色。(图/文 姚田松)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bob星空体育